15年前,在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利好推动下,作为沿海开放性城市,深圳以如火如荼的趋势飞速发展,其经济等各项指标都在全国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彼时,得益于沿海经济的蓬勃发展及广阔视野,深圳、广州等城市率先涌现出一批走在前列的设计师,他们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通过设计不断摸索、成长,引领着全国设计行业的进步与发展。
发布会现场
创域设计便成立于此时,其创始人殷艳明作为深圳最早的一批设计师之一,怀揣一腔对设计的热爱与情怀,通过不懈的努力与追求,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优秀的设计项目,公司也在其带领下,愈加壮大。回望时,转眼已是十五载。2016年1月19日下午,“共创·新域——创域设计15周年新闻发布会”于创域设计公司举行,深圳卫视、南方都市报、深圳商报、深圳晚报、现代装饰、新浪家居、搜房网、太平洋家居、A963、腾讯亚太家居等多家媒体出席新闻发布会现场,就创域设计正在进行以及即将进行的云南河外小学校园公益改造项目、“共创·新域”学术沙龙等系列活动进行了分享互动与现场采访。
近些年,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与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模式,设计行业也随之不断发生新的变化,适应时代发展。如今,随着设计行业的发展成熟,设计与各行业间的交叉越来越多,设计本身的界限也愈加模糊。创域设计创始人殷艳明先生在发言中提到:“一直以来我们都在不断思考,希望以多元化的策略充分发挥设计价值,真正提升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作为一名扎根行业多年的资深设计师,殷艳明先生深谙真正优秀的设计人自身必须具备较深的综合素养和美学积淀,因此他长期潜心思考、钻研设计,并对设计以外的各类知识兼收并蓄。他不仅多次受客户委托创造新的项目,更以设计、创新为本,将对生活的观察、对艺术的兴趣、对空间的思考等等方面延伸到艺术、展览、教育等等相关领域,带领创域设计团队展开一片更广阔的天地。15年来,创域设计在酒店、商业地产、公共建筑、商业空间、外立面改造等项目中取得了无数骄人的成绩,近年来更是涉足公益设计、艺术展览、教育等等领域。他特别受邀参与深港双年展、观澜当代生活艺术展等等展览,与艺术接轨并以艺术角度的视点再切入设计,诠释出他对当下生活方式、对传统及当代村落生活的思考与理解。
近来,针对中国乡村教育模式及配套校舍的现状,创域设计在2015年率先提出“设计与教育结合,用设计提升乡村教育”的理念。通过长时间的系列深入调查与分析,创域设计选择了位于云南偏远地区河外的一所镇上小学作为试点,计划公益为这些偏远的少数民族村落的在校学生构建一个“半开放”式的第三空间,通过对第三空间的打造和重新定义(增设图书阅览区、上网区、互动交流沙龙空间等),从而给孩子们提供看书、交流、进行适当的运动、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开展趣味活动的空间。云南河外小学校园公益改造项目也得到了当地政府、学校及媒体等的大力支持,目前该项目已正式启动,预计2016年8月底完工并投入使用。
据殷艳明先生在新闻发布会中透露,自2016年1月份开始,创域设计将定期公布云南河外小学校园公益改造项目的实施进度,并围绕“共创·新域”的主题,邀请设计同行、地产界、教育界、艺术界等相关行业人士,定期举行相关学术探讨活动,除此之外,创域设计还将尽自身之力充分整合业内外有志之士,希望籍由创域设计及业内同仁们的努力,后续共同推出更多相关项目。在随后的采访环节,各大媒体纷纷表示了对创域设计15周年系列活动的兴趣与支持,并就云南河外小学校园公益改造项目未来发展、“共创·新域”学术沙龙详细、创域设计公司发展等等问题,对创域设计创始人殷艳明先生进行了现场采访。自即日起,共创·新域——创域设计15周年系列活动已正式拉开帷幕,创域设计植根于深圳这块设计之都的土壤上,期待与更多的行业人士一起,携手共同开创新的领域、创造新的未来!
太平洋家居(吴佳佳):殷总,首先祝贺创域设计成立十五周年,并对您在公益小学项目上的付出表示敬意,希望再了解一下,请问什么样的想法引发您在公司成立十五周年之际举办“共创·新域”系列活动呢?您对“共创·新域”是如何理解的?
殷艳明:从公司发展历史来看,五年是我对公司定义的一个成长历程的节点。一路走来,我觉得每五年自己进行一些反思或者思考,包括对公司之前的设计作品进行整理,对公司未来发展方向做一个梳理,这些是非常有必要的。“共创·新域”的系列活动对我们来说,就像每个人的成长历程一样,有时候需要停下脚步看一看才能走得更远。今年是创域设计成立15周年,也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一个节点,我认为在公司经过15年发展以后,应该以不同的角度看待我们所从事的设计职业。除了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商业定义以外,我们可以反过来为社会做一些事情,这是作为设计人应该思考的问题。“共创·新域”系列活动就是在“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思考如何突破原有的商业模式与传统的商业模式,让设计之路越走越宽。
“共创·新域”系列活动更重要的意义是能以点带面,能够引发一些话题和思考。同时,我们要思考在传统产业链中如何由被动角色转变为主动角色。当公司经过了十几年发展,有了一定的原始积累,我们会反过来思考为什么不可以把我们所掌握的资源和元素为我们所用,为什么不能在新的领域迈出一步,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跨界问题,更多是如何融入。这是我对于“共创·新域”这个主题的一个认知。
腾讯亚太家居(陈丽如):刚才讲话的时候多次提到一句话,从被动变为主动,能不能比较详细说一下,您对于这个问题的一些思考,以及一些您觉得行之有效的方法?
殷艳明:被动和主动,我觉得是一个相互关联的问题,我们所谓的被动对于设计产业来说,是指运营模式很传统,是一种被动的等待,也是一种被动的供求方式。有一些方式例如比稿对于整个行业来说不利于成长,是不健康的方式,这会让行业陷入一种不健康的发展状态。在主动和被动之间,我们应该选择更主动的方式,如今我们行业里已经开始有很多的参与模式,如设计师自己运营项目、众筹模式等等,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运营,形成一个微产业链,最后通过互联网、媒体平台推广出去,这种模式能够改变被动的商业模式,在这种思维上的转变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我现在也参加一些艺术设计展览,通过自己的作品和互动交流,产生更大的效应,这是我的一个尝试。我们要勇于迈出尝试这一步,一定要从小做起,才会有更大的潜能。
被动变为主动是未来的一个趋势,我们应该去转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当自己就是甲方的时候,自己在空间里的演绎能够达到一种自己认为最佳的状态,而且能真正成为一个作品。如果这件作品,能够推广出去让更多人所接受,就能产生价值。如果这种模式能够用在不同的商业项目上,完全可以自己投资、融资、经营,可以产生更大的社会效应,这样既有利于设计价值扩大化,又有利于未来设计服务于社会。
深圳商报(苏兵):据了解,您及您的团队在选择学校之前进行了大量的了解与调研工作,并走访了多所小学,请问通过大量的调研获得了哪些信息,这个空间的特色和亮点是什么?
殷艳明:我觉得每个人对于故土都有一份情感,当我们在离开家乡这么多年,希望能给予家乡力所能及的回馈。我在去年(2015年)10月份回到了云南玉溪峨山县,它周边乡镇有一些彝族聚集村落分布在山脚及大山里,这些村落里有十几座小学,都离城镇非常远,每所学校规模大约人数在100-300人左右,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学校度过,一边读书一边务农,课外活动的信息平台缺乏,条件也比较艰苦,其中一所学校的样长讲过这样一段话“如果他们不念书就无法走出大山和城里孩子享有同样的机遇;如果不念书就没有未来”。我们所做的这个项目重点不是扶贫,而是创造一个能够真的让学生开展接受外界的知识,能够真正交流的一个场所。
我觉得作为设计师是否能建构一个“第三空间”,这个“第三空间”的概念就是基于我们认为在设计和教育模式之间,我觉得这是能够产生价值的一个非常好的思路。我们能够利用这样一个建筑空间,并把旧的教学楼、操场、封闭空间和全开放的空间做嫁接,形成一个连接空间,所以我们定位为“第三空间”,同时是一个半封闭半开放的空间。我觉得作为设计师来说,如果我们建构这样一个空间,给孩子们一个能够上网,能够阅览,能够相互交流的一个互动空间,这是对于现行教育体系一个有很好的补充。“第三空间”的意义在于能够让师生有课外共同交流的空间,我们希望这个空间的交融和互动是最好的,而且我们以孩子的心态和视觉演绎这个空间,大家都能在里面一起互动。我认为乡村学校配套这一块是不足的,这是我们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调研,与当地政府、学校、媒体交流所得到的看法。我们能够以这样的方式介入教育体系,能够对现行教育系统带来一些帮助,这件事就是值得的。做公益不仅仅是简单的物质资助,更重要应该是从体制植入,这对于未来教育事业,对孩子都是有极大的帮助意义,这也是我们做这件事的初衷。
南方都市报(梁嘉慧):目前中国乡村教育面临很多困难,您为云南小学构建“第三空间”的想法,这种设计与教育结合的创新模式,日后是否考虑会推广到更多的乡村小学?
殷艳明:我希望这个模式能够推广,从我们接触的学校中,大家都非常希望“第三空间”能够落地到自己的学校。但我们必须要先选择一个学校做试点,当“第三空间”完成以后,结构、功能、采光、排水,尺度关系比例,孩子喜不喜欢,如何更好的在空间内相互交流等等,这都是我们需要通过这个试点进行论证。我觉得这是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事情,是真正能够弥补现行体制上的一些小问题,并且对于孩子未来成长是有非常大的帮助和意义。
搜房网(沈兰):殷老师本身对教育有一腔热情,想让孩子发展更好的心态,所以公益更是你想做的事情,包括之前设计圈里面也有参与一些乡村小学生的救助项目,包括捐书包,捐书建图书馆,您提的方式很新颖,打开了新的思路,会不会邀请身边的设计师朋友一块做?
殷艳明:这个想法一直都有,其实大家都有这种意愿,这个事情就是以点带面,我觉得将来应该有很大的空间。我们设计师可以用我们的一技之长,用我们的绵薄之力,真正做一些引发大家对教育事业的关注。当然,不能光有一个公益的心,最关键是真正做实事,能够对这个学校有真正的帮助,这一点也是大家对我的看法能够形成共鸣的地方。对于我来说,我希望用不一样的角度,不一样的方式,体现我们设计师自己能够做到,能够打动别人的地方。
新浪家居(陈文敏):您刚刚提到的2016年“共创·新域”学术沙龙系列活动,将会以哪种形式呈现,在嘉宾邀请方面会出于什么样的考量,如何才能了解并参加该系列活动?
殷艳明:“共创·新域”不单单是我们举行的一个发布会,或者提出的一个理念,更重要是如何把这个命题落实,如何把它延展。所以未来我们会举办一系列沙龙活动,不仅是室内设计小范围的交流,我们沙龙可能会涉及互联网、教育事业、艺术领域,是多方位沟通,多角度思想碰撞,才是我们“共创·新域”所要诠释真正的内涵。在沙龙系列活动中,,我们会邀请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一些设计大咖,一些在专业领域方面有创新,或者有见地的代表人物,这样可以从不同角度和领域转换思维,只有转换思维以后,才能有新的信息,才能有助我们有新的思考方式。
跨界前两年提的比较多,我觉得不是跨界,而是融界,艺术、音乐元素、嗅觉、味觉,所有都能成为设计的一部分,设计师不单单只是空间设计师,更是一个具备策划、导演、营销能力的综合性人才,当把这些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真正产生合力。通过融界,我们能够发现更多的机会,让我们能够从被动更好的变为主动,这是我们未来要尝试的新方向,而且我们现在已经在求变,已经开始尝试迈出我们新步子,这就是我们未来需要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