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教育始终是人们不断探究的重要话题,“学者,所以修性也。视、听、言、貌、思,性所有也。学则正,否则邪”,这是源自西汉学者杨雄所著《法言·学行》中的一句话,从性格、思想、语言等方面强调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近些年,关于中国教育的各种讨论从未停止过,应试教育对天性及思维的束缚,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不同地域教学质量的极度差异,教育设施缺乏合理化或严重不足,等等等等,不一而足。继【共创·新域】第1期沙龙“从融界到无界”举办之后,2016年5月10号,一场关于“设计·教育”的学术探讨在深圳雅昌艺术中心徐徐展开,来自设计界、教育界及其他行业长期关注教育发展的多位人士针对时下设计与教育相关话题展开激烈讨论。
今年是我们公司成立15周年,作为设计人来说,我一直在考虑无论我个人还是公司,在经历了那么多年的成长和发展之后,我们能回馈些什么给这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未来能够立足这个世界上,真正意义上还是要培养我们的下一代,而教育正是培养和创造孩子未来的强大力量。作为设计人来说,除了做设计,我们有没有可能帮助当下的教育体系做一点实质性的、力所能及的事情。经过多次探访考察,我发现乡村小学的孩子们在成长和学习过程中,因教育资源匮乏、设施不足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极度缺乏交流与成长的空间,所以最终我们决定公益建造一个多功能空间来启发孩子的思维,给予他们更多成长的快乐。项目的进行过程中也得到越来越多机构的认可,加之项目的可推广性,被媒体及公众认为是对现行教育体制的很意义的补充。
对我来说,我希望用这种方式为教育行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也期待能够带来一些启发性的思考。同时,我也了解到行业里的很多设计师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做一些不一样的公益活动,正在从事同样有意义的事。也许多年之后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这些经历和体验,我们会更深刻的感受到内心真正是秉着初衷做了真正有意义的事。
教育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一个人后天的思维及行为方式,嘉宾们从各自所经历或接触的教育现状出发,对当下国内外教育的不同方式、人才培养的重点、国内教育正在面临的改革以及包括设计师在内的更多人正在做的教育探索等等方向进行了生动有趣的探讨。
其中,殷艳明先生带领其团队正在进行的云南河外小学公益项目引起了在场所有人的兴趣,针对乡村小学配套设施落后刻板的现状,殷艳明先生经过多番考察调研,最终以公益建造多功能空间的方式希望为学生们带来更多成长、互动与交流的空间,该项目所具备的可推广性也为现行教育体制带来了更多可能性,可谓是对现行教育体制的有益补充,得到了当地小学及政府等机构的充分认可及支持。在场嘉宾们也纷纷表示支持这一公益项目,并一致认为,教育是一个永远值得探索的话题,身处当下这个时代,无论设计师、教育工作者还是我们每一个人,应通过力所能及的探索与尝试,共同推动现行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发展,与时代共同成长。